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写作 > 写作指导

比较阅读法

[移动版] 作者:夏瑜 发布时间:03-07

比较阅读法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俗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中学生在阅读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比较阅读法并非现代人发明的一种方法,而是古代一向就有的传统的读书方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

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

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得出来的。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这种对比的方法。

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

象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

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现行中学语文课中,有不少文章在选作教材时,作者和编者又作了精心的删改。有的文章还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比较法来阅读。

首先,要求自己品味课文,尽量品出一点味来。再仔细读原文,并对照课文,找出作者和编者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对修改处反复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是不是每一处都修改得很好?为什么?

例如,我们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先生原稿中有这样一段:“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不渊博。”修改时在“不渊博”前加“毕竟”两字。有的同学经过认真比较、思考,体会到改得好:

在“我”的童年时代,阿长给“我”讲过许多故事,她可算得渊博了;但是,她却不知道“这故事”(关于‘怪哉’虫的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她“毕竟不渊博”,既肯定了她有知识,又指出她还不怎么渊博,用“毕竟”来修饰“不渊博”,语气委婉,在否定中仍有肯定的意思。

当然,不限于语文教材,别的书籍、别的文章也可以用比较法来阅读。

例如数理化,同样一道题,会有不同的解法,这就要注意进行“思路对比阅读”,经过比较、分析、评价、选择,确认哪些思路是错误的、繁锁的,哪些思路是正确的、合理的,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出哪一条思路最简便、清晰、更为有启发。

通过这样的比较来获得别人思路中的合理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更新自己的思考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比较阅读时应注意做好读书笔记,将对照内容、不同的论点、论据,写作特色、感想等记录下来。既有助于理解、记忆和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日后查阅。

比较阅读法是一种研究性阅读,目前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功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的一段话。他说得一点也不错。如果同学们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

查看更多语音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