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文言专题 > 文言文经典名著

史记·吴王濞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移动版] 作者:司马迁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①,因以此发谋,欲举事②。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③,喜兵,诸齐皆惮畏④,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⑤。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⑥,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⑦。”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饰于邪臣⑧,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⑨,‘舐糠及米⑩’。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11),恐不得安肆矣(12)。吴王身有内病(13),不能朝请二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14),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適(15),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奈何?”高曰:“同恶 相助,同好相留(16),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17)?”王瞿然骇曰(18):“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19),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20),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21),诸侯皆有倍畔之意(22),人事极矣。彗星出(23),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24)。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25),所乡者降(26),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27),守荥阳敖仓之粟(28),距汉兵(29),治次舍(30),须大王(31)。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32)。

①无已:不止。②举事:起事,发难。③好气:指强壮有力。④诸齐:齐悼惠王刘肥死后,文帝把齐国分封给刘肥的七个儿子,即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城阳王刘章、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人称诸齐。⑤誂:诱惑。⑥宿夕:一夜,比喻短时间内。⑦喻:晓喻,明白。欢心:指好意。⑧饰:修饰,指被蒙蔽。⑨里语:流行民间的俚语、俗语。⑩舐糠及米:像狗舔吃食物一样,吃完了糠,就会吃米。比喻朝廷不只削减封地还要消灭封国的趋势。(11)察:仔细地看,此指被注意到。(12)肆:放纵,自由。(13)内病:内疾,不能被别人看到的病。(14)胁肩累足:缩敛肩膀小步走路的样子。形容小心畏惧。累足,迭足,并足。(15)適:通“谪”。(16)留:留连,依恋。(17)亿:通“臆”,预料,估计。(18)瞿然:惊骇的样子。(19)固:本该。(20)荥惑:惑乱。(21)疾怨:仇恨、怨恨。(22)倍畔:通“背叛”。(23)彗星:俗称扫帚星,古人认为彗星出现是灾祸的预兆。(24)愁劳:忧愁劳苦,指社会形势艰难。(25)彷徉:徘徊,游荡。此指自由驰骋。(26)乡:通“向”,面对。(27)略:攻占。(28)敖仓:秦代在荥阳县北敖山上修建的粮仓,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粮仓。(29)距:通“拒”。(30)次舍:军队驻扎的处所。(31)须:等待。(32)面结:当面结盟。

汉朝的大臣正在讨论削减吴王的土地。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把个人图谋公开,要起兵发难。又想到诸侯中没有能共同谋划的人,知道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几个齐地的诸侯王都畏惧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诱惑胶西王。不带书信,只是口头通报说:“吴王不才,有着很快降临的忧虑,不敢把自己当作外人,使您明白他的好意。”胶西王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在皇帝任用*臣,被*邪之臣蒙蔽,喜欢眼前的利益,听信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对封国征求越来越多,诛杀惩罚善良的人,这些情形日益严重。俗话说:‘吃完米糠就会吃到米’。吴王和胶西王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宁自由了。吴王身患内疾,不能朝见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经担心被猜疑,又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缩敛肩膀小步走路,犹且害怕不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而被罚罪,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所犯罪过不该这样处罚,这种惩罚恐怕不只削地就能罢休的。”胶西王说:“是的,有这样的事。你说怎么办呢?”应高说:“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连,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现在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借着时机顺应事理,牺牲个人身躯为天下除害,想一想可以吗?”胶西王吃惊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做呢?现在皇帝虽然威逼急迫,我本来就有死罪啊,怎能不拥戴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现在彗星出现,蝗灾不断发生,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机会,而且忧愁劳苦的时候就是圣人所以产生的时代。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借口,在外追随大王车后,驰骋天下,使面对着的地方投降,使手指着的地方攻克,天下没有敢不顺从的。大王您假使能够答应我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修筑军队驻扎的房舍,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真的能够幸临,那么天下就可以并吞,两个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犹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发难,就亲自做使者,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胶西群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①,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②,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③,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④,勿与,事定分之耳”。

①承:事奉。②弟:通“弟”,即使,假使。③什二:十分之二。④诸吕:吕后执政时,封她的几个侄子为王,把持朝政。吕后死去,他的侄子准备叛乱,被平定。

胶西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胶西王的反叛之谋,规劝说:“侍奉一个皇帝,是最快乐的事。现在大王和吴王向西进兵,假使事情成功了,两主定会有分歧争端,灾难就从这开始缠身。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也会使太后担忧,这不是长远之计啊。”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都答允了,而且说:“城阳景王为了正义,攻打那些姓吕的,不要让他参与起兵,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给他就行了。”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①,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②,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齐王后悔,饮药自杀,畔约。济北王城坏未完③,其郎中令劫守其王④,不得发兵。胶西为渠率⑤,胶东、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赵王遂亦反,阴使匈奴与连兵⑥。

①振;通“震”。②丙午:二十三日。③完:完工,竣工。④劫守:指劫持控制。⑤渠率:首领。⑥阴:暗中,秘密地。

诸侯近来受到削减土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发到吴国,吴王首先起兵作乱,胶西王在正月丙午(23)这天杀死了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如此,于是向西进兵。齐王后来后悔,服毒自杀,违背盟约。济北王的城墙损坏没有竣工,他的郎中令劫持控制着他,使他不能发兵。胶西王为首领,和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一起率兵围攻临菑。赵王刘遂也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的事。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①,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②,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③、东越④,东越亦发兵从。

①悉:尽、全。②比:并列,相等。③闽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生活在今闽浙一带。秦末,越人首领驺无诸起兵抗秦,被刘邦封为闽越王,建都东治(今福州市)。④东越:《汉书·两粤传》作“东瓯”。古代越人的一支,首领驺摇被惠帝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市)。

七国发难的时候,吴王全部征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国说:“我年纪六十二岁,亲自统率军队。小儿子年龄十四岁,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长和我相同的,年轻和我的小儿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征发了二十多万人。派人到南边的闽越、东越去,东越也发兵跟随吴王。

 

查看更多吴王 列传 史记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