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 解题方法探讨
【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熟悉相关题型。2、结合考题,掌握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①结合考题,掌握解题方法②正确解读并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学情 提问:高考论语题的题型有几种?你觉得最难把握的是哪种题型?为什么?(默写、选择题、探究题)
2、学习目标 见高考考试说明。首先是读懂,读懂基础上加以评价。近3年的考题与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发现这3题探究题有一个共同点:均以基础理解题结合分析评价题形式考查
二、初试高考:我们来看高考题。
(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想得清楚未必说得清楚、写得清楚。动笔练练。(请两生到黑板上展示答案。)
主要问题是①审题不清②对文本不理解。评析请同学打分,老师打分。主要问题是评析不到位。(展示参考答案)
3、体悟方法:1、观点要明确。2、评析要到位。
第一点,具体分析孔子的思想。第二点,结合材料评析这种思想。第三点,谈一谈自己对这种思想的看法,增强说服力。
三、小露身手。(限时训练)
1、(2012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月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子贡的话反映了一些学习者的通病,请作简要说明。(2分)
2.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可见他并不忽视“述”,但这里却说“欲无言”,你怎么理解?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学习者以老师马首是瞻,老师如不指导,就会无所适从,缺少独立判辨和思考的能力。
2.参考答案一:“述”是孔子教育手段,但他同时意识到言教作用有限,有时甚至无效,所以他“欲无言”,身教重于言教。在孔子看来,世间道理,客观存在,关键要靠自己去感悟。(参考答案二:“述”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并不注重创新,“欲无言”传达的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他认为大道就蕴藏在古代文化中,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时是传述不尽的,自己去感悟更能领会其精髓。)
评分标准一:答出“言教作用有限”或“身教重于言教”意思,得2分;答出“靠自己感悟”或相近意思,得1分。(评分标准二:答出“对传统文化的崇尚”或“大道蕴藏在古代文化”的意思,得2分;答出“自己感悟更得精髓”的意思,得1分。)
请两学生展示答案,同桌点评、打分。老师展示参考答案,同桌互评、打分。
四、转换题型,灵活应对:
1、题型变一变,怎么答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无适”、“无莫”是一种怎样的处世态度?(1分)-恪守“中庸之道”
2、从回答子贡的问题和否定“乡愿”等来看,孔子的这一思想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3分)
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灵活的变通性,不是通常的“折中主义”。(具体分析)在孔子看来,真正的中庸并不是拘泥居中,放弃原则的老好人,因而坚决反对和批判“伪中庸”——乡愿。同时,他还认为不能以众人(乡人)的“好”“恶”来判断“善”与“不善”(结合材料)这些均表明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特点是在坚持原则下的 “中行”而不“狂狷”,是一种“外柔内刚”式的处世哲学和生活姿态。(自我看法)
教师提示:按照提供的方法能用吗,如果能用,大概的答案组织一下。把自己的想法、组织好的答案告诉同桌,讨论方法能用吗。——万变不离其宗
2、从论语题提供的材料看,有单纯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也有课外知识的延伸,还有课内外知识的结合。
1、(温州八校高三期末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