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文言专题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轼《范增论》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附翻译)

[移动版] 佚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为楚军统帅。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即后文的义帝。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B.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C.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D.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辞官归乡的婉辞,“致仕”“下车”“悬车”等词与之意思相近。

B.《易》《诗》属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C.弑,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与之相似的“戕”特指他国之臣杀害本国君主。

D.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论》作为一篇策论,全文主要在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选择,同时也讽刺了项羽的猜忌多疑。

B.文章引述《易》和《诗》中的话,意在表明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应该离开项羽了。

C.文章以陈胜、吴广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这是违背道义的。

D.苏轼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派遣沛公入关而非项羽,在稠人广众中赏识并提拔宋义做上将军可以说明这一点。

16.苏轼对范增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分析。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

 

【参考答案】

13.B

14.A

15.A

16.①范增不明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是浅陋的;②范增让高祖畏惧,他的离去导致项羽的灭亡,堪称人杰。

17.(1)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内没有守候和迎接叩门的儿童,孤单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大意是: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而且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非”,表示否定,“其意”是“非”的宾语,宾语后面应该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

“疑”做动词,“增”指“范增”,这里做“疑”的宾语,后面应该断开,“必”归后修饰“自此始矣”,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致仕’‘下车’‘悬车’等词与之意思相近”错误,致仕:辞官退休。悬车:辞官家居。下车:官员初到任。可见只是赐骸骨、致仕、悬车这三个词的意思相近。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全文主要在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选择”错误,《范增论》是一篇史论,属于翻案文章。而且根据第一段引出的观点句“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和第二段“然则当以何事去?”与“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可见下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范增应该在何时离开项羽,作者苏轼为范增没有在正确的时机离开项羽而感到遗憾,叹息范增不懂得“去就之分”。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