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文言专题 > 诗词欣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移动版] 作者:飘零书生604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说明:本文为华语网[thn21.com]飘零书生604老师整理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原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作者简介】:柳宗元 作者简介           柳宗元相关             柳宗元简介、生平与文学成就 

【朗读节奏划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写作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翻译】: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翻译二】: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在线朗读】:

【简析】:

诗的一、二句从登柳州城楼写起,为下文感物起兴提供了宏大的画面,触景伤怀,衔接得天衣无缝。场景阔大,情谊融融。中间两联,承接上文,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诗的三、四句叙写的是近景:描绘了夏天的风雨境况;诗的五、六句叙写的是远景:借助于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完成了由近及远的思路过渡。视极远方,愁思暗生。三、四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暴风疾雨的宏大景象,而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蕴藉。五、六两句实虚妙对,景中寄情:诗人巧妙驱遣“曲似九回肠”的江流这个具体物象,来比喻诗人自己那愁肠的百折,物我合一,自然贴切。诗的七、八句垫转蓄势,直抒胸臆,沉郁顿挫,慨叹相同的宦海遭遇,卒章显志,点明寄书寓意,照应收束了上文。

总之,该诗构思缜密,感情深沉,蕴藉含蓄,情调尽管稍有低沉,但却极富感染力,较好地实践了“以自然景物喻指人事”这一古典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之盐,不见丝毫之痕迹,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

查看更多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