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文言专题 > 诗词欣赏

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移动版] 作者:1216584714

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注释】:

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蟾:蟾蜍,这里指代月亮。

姮娥:奔月之嫦娥。

粉黛:妇女的装饰品。

素面原无粉黛:嫦娥的面貌本来洁白,不搽脂粉。

积气蒙蒙:层层云雾迷迷茫茫。

桂树:此指月中桂树。

翻译】:

一、

耳畔风声呼呼作响,浪花飞快退去,万里飞行入月宫,原本认识嫦娥的真面目,容貌洁白不施粉黛。

我在月宫四处游览,俯看人间云雾迷蒙。醉后偶摇桂花树,人间便刮起阵阵凉风。

二、

清风拂面,云海波涌。万里之外的银河,我已经在蟾宫的脊梁上了。好象曾经那样熟悉嫦娥妖媚娇娆的姿态。素面清雅没有略施一点妆彩。身在银河宫阙与金玉珠色里尽情遨游。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吴刚酒美,借酒轻摇桂枝,身在九重天上,却时时体会人家风凉。

【赏析】:

豪放常常与浪漫相伴,惟浪漫至极豪放才能动人心魄。刘克庄这首的《清平乐》极尽想象之能事,遨游月宫,心骛八极,颇有太白之风。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蟾背”点出月宫。

“曾识姮娥真体态”,一个“曾”了,神来之笔。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字异曲同工。

“素面原无粉黛”,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生动。

下片写身到月宫。“俯看积气濛濛”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主题所在。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没有浪漫主义的生花妙笔是写不出这等仙语的。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较之刘克庄这首《清平乐》,一豪放,一现实,泾渭分明。

全首词虽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超尘出世的。他写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人间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联系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可以说这首词也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

阅读训练】:

(1)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2)“曾识姮娥真体态”中的“曾”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呢?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遨游月宫的美妙情景。

(2)“曾”字告诉读者,“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