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一)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