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解题指导
关注近两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在解答文言语段阅读时往往失分偏多。如何指导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呢?
一、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依据近几年的试题内容和题型,学生应有目
的地进行归类整理,做好基础性语言积累。
1.文言字音
文言字音大致包括生字词、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时而献焉”和“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前一句的“食”,作“喂养”讲,读sì;后一句中的“食”作“吃”讲,读“shí”。意义不同,读音就不同。据此,学生可把多音多义词等进行归类,以便识别。
2.字词解释
文言文语段阅读试题中考查的字词解释覆盖面广,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情形;①古今异义②一词多义③同义(近义)词,④词性活用,⑤通假字;⑥常见文言虚实词<之、而、于、以、其等等)。
例 (南通)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例题中“交通”、“无论”、“妻子”与现代汉语意思都不相同,唯有“缤纷”与现代汉语用法一致。
例 (镇江)《曹刿论战》语段阅读试题中要求学生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何以战以:_____________ (介词,凭借)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今异义,作“案件”讲)。
3.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功在平时。努力培养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的能力。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己病矣”,句中关键是“向”、“病”两个词语的落实。《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释译就比较顺利。另外,课文注释里的整句翻译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4.朗读停顿与断句
例 (扬州)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黑龙江省)下面是《苛政猛于虎》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夫子曰/可为不去也/曰/无苛攻/天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5.课文背诵积累
课文背诵积累要努力做到:①减少机械性背诵,以理解性默写为训练着力点,努力使文言诗文同化为学生的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的知识,成为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增长点。②教师以身示范,努力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③遵循记忆规律,持之以恒,“温故而知之”。④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努力做到背得出,默得出,不写错别字。
二、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1.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
例 (河北省)《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昌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揣摩品味重点词句 尤其要注意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
例 (镇江)《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___________________ ,而鲁庄公对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岗)《爱莲说》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题目有的要求摘录(或默写)原文语句,有的要求学生自行组织答案。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而且更多地考查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以上内容应努力做到:①弄清题目要求,揣摩命题用意;②置语段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观手法全面考虑;②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反复斟酌,严密推敲。
三、拓展思维,引导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如何将课堂中的“学得”通过考试化为“习得”,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例 (黄冈市)《爱莲说》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些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苏州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此类题目的设置,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人物所思,想人物所想,与作者产生真实的共鸣。再把自己的真切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又是体验的深化,是“语言——思维——语言”的归纳、分析与提炼过程。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题,防止偏离话题,努力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四、形成能力,迁移课外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不少省市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迁移上,已作了积极的尝试。
例 (桂林市)[甲]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乙]演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诸亮(诸葛亮),凡三住,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屯新野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2)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4)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已经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其次要努力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阅读,提高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